夜游助景区扬“名”得“利”

2018年11月05日

近日,《中国旅游报》对励丰文化数字文化体验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文进行专访,探讨“夜游”如何助力景区经济提升发展。励丰文化在景区夜游策划方面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及案例分析,今年9月,励丰文化曾受邀担任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夜游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白天热闹闹,晚上静悄悄”曾经是茅台镇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短板,但自从去年上演了一出茅台国酒文化大戏《天酿》,茅台镇的夜晚一下子热闹起来,不少游客为了看戏特地留下来过夜,大幅度带动了茅台镇的旅游消费。走进《天酿》剧场,就可以深刻体会到重沉浸式文旅展演的魅力。无限的视野空间中,由360度环屏影像、弹力幕等装置凭空呈现出的瀑布、树木影像,营造出演员在多媒体幻化的自然视觉中的舞姿。剧场还创新性采用五级空间流动观影的形式,观众需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升华,依次通过五个不同型态的演厅,最终品尝到“天酿”硕果。如此沉浸式、体验式的全方位观演互动过程,让很多游客大呼精彩和过瘾极了。


国内首部高科技沉浸式体验剧目《天酿》

《天酿》的成功,为近年来发展火热“夜游经济”增添了又一抹亮色。为了更好地深挖夜游经济的深层含义与发展机遇,笔者联系了负责《天酿》总策划及总制作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专访了国内知名景区夜游策划专家、励丰公司数字文化体验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文。

“白天看景”呼唤“夜间消费”

近年来,以欢乐谷、方特等为代表的主题乐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以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也一如既往的遍地开花,各城市各景区对灯光节、光影秀越发热衷,夜游经济逐渐显露头角。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由参团游转变为以家庭出游为主的散客游,消费心理也产生了变化:白天走马观花,夜间观看表演。其中由夜间感性消费心理带来的旅游人均消费贡献巨大,数据显示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但目前夜游项目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全国两万多家的旅游景区中,真正是夜间旅游景区的占比不足百分之十,游客滞留时间短、客单消费低导致营销成本高、设施人员闲置多。所以在白天景区竞争异常激烈的趋势下,发展夜游项目市场空间将十分广阔。

夜游到底是如何掘金旅游市场呢?不得不提到夜游的“溢出效应”和景区盈利模式的二次开发。李文介绍道,景区加入夜场活动后,既丰富旅游产品业态类型,又可以把白天景区的游客承接下来,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进一步拉长岛城旅游产业链,从而增加游客旅游消费。以年游客量100万的景区为例,夜游引爆产品的吸引力过夜率保守转换10%,年夜间游客量10万人,带动景区餐饮、住宿与其他消费,假设人均花费300元,则间接带动3000万收入,还引导游客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城市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作用明显。


多种模式玩转夜游

绿轴广场的夜游景观亮化实景

入夜之后的广州科学城绿轴广场,处处华灯闪耀,富有现代科技感的光影卷轴营造出璀璨的画卷。游客可以进入60米长的沉浸式时空隧道,让人宛如在星际遨游,绽放在人工湖的水舞秀及依托于建筑的空间秀,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州羊城新八景,“科城锦秀”。励丰文化利用城市公共广场空间联动的空间秀,成为广州的又一地标。“中国天眼”带火了黔南旅游,而由励丰文化参与策划及制作的天幕商业街,为平塘天文小镇增添了一处夜间人气好去处。天幕街拥有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长度最长的异型透明屏天幕,并打造了虫洞和流光天幕两大核心引爆物。游客在现场可以利用手机将人脸嵌入到宇航员头像上发射到天幕上,或者把祝福语嵌入风筝中,风筝放飞到天幕上等,体验到与天幕的交互。


平塘天文小镇天幕商业街 · 互动天幕

据李文介绍,以广州科学城广场为代表的主题光影秀和以平塘天文小镇天幕街为代表的艺术装置秀,是目前夜游景区较常见偏大众化的模式。而更为高级的模主题夜游探险,则贴合了年轻群体好奇特质,通过设计故事情节与将其与空间动线融合,通过数字创意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场景,成为具备电影特效场景,游戏角色任务,虚实人机交互的独特夜游方式。如目前励丰正在设计实施的毕节九洞天溶洞探险项目,就将地质文化、史前文化和古彝文化有机植入,移植了游戏的场景,如设置了角色设定和道具体验环节,让游客在有效可视范围的转变过程中玩的尽兴。

“因地制宜”和“量体裁衣”


励丰文化连续5年在广州花城广场小蛮腰打造的灯光音乐秀

众所周知,单纯的复制粘贴模式会让旅游产品丧失竞争力与核心吸引力。李文副总指出,针对夜游更应做到“因地制宜”和“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指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和转化,比如励丰文化制作的广州花城广场灯光音乐会主打的就是广州本土文化,为了提高“到广州看花市过大年“的热度,广州塔上的灯光选取了花卉元素,表演时用的音乐也全是岭南音乐,由此得到了很好的文化共鸣。单纯泛娱乐化的休闲度假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所以文化演艺剧目成为了众多游客深度体验文化的首要选择。景区的演艺剧目更需要深层次挖掘在地文化,以文化为核实现文化的可视化和可体验化,才能赋予景区长久的生命力。而“量体裁衣”则是指需根据景区的不同类型去做一个文化和科技的互补,如对人文遗迹类景区莫高窟的开发,最主要的方式为保护性开发,就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去复原。游客在数字展厅可以用全息、裸眼3D的方式看到很多消失的历史文化再现,感受数字文化体验的独特魅力。

新时代旅游发展探索,其实就是文化的强体验化和刚需的文化化。当今文旅融合势头强劲,深挖在地文化成为撬动夜游经济的支点。单纯的技术创新演绎不出摄人心魄的艺术,也产生不了更深度的文旅共鸣。只有找准定位,开拓适合的夜游好产品,才能开发拉动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以创新业态提升景区商业模式创新,让景区扬“名”得“利”,越夜越美丽。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